設置

第九十六節 電力之歌(七)

  “之后一直到1844年才有第一臺工業用的直流發電機,是專門用來電鍍的。直到1873年發電機和電動機才被串起來。在此之前都是發電機發電存儲到電池中,然后再帶動電動機。至于勵磁方式從永磁磁鐵變為電流自勵磁是1867年西門子寫的論文。而現代電樞,也就是鼓形是1872年西門子公司的阿登尼克設計的,電機的補償繞組和疊層鐵心一直到1885年才出現。而通用的三相同步發電模式也是1887年才出現。”

  法拉第這一番“多媒體”演示的科普引起了大家的興趣。雖然這些知識的碎片在座的多少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了解的這么全面。

  “我說這么多呢,是說我們完全沒必要去完全照著原來的的科技樹再走一遍。比如說我們試制成功的電動機就是按照帶來的圖紙制造的,也就是原時空國標中的y系列三相鼠籠異步電動機,這種電動機系列基本上能滿足我們當前大多數車間對原動機的要求了――要知道一臺10t的電動吊車需要的電動機也不過15kw而已。”

  接著他開始談電力設備的種類、作用和原理,又講了輸配電的大致原理。基本上是按照深入淺出的方式講授的:在座的元老都是從事理工科工作的,不需要太多的細節大致就能夠明白。

  “…話再說回來,大家有一個誤區,就是所有有關電的都該電力口來管,其實是這樣,電力工業,顧名思義,跟機械工業一樣,制造出機械的是機械工業,制造出電力的才是電力工業,也就是發電站是我們的,但是造發電機不是我們的,事實上造發電機是機械工業的一個分類,我在這里扯幾句,咱們的機械行業有沉迷于傻大黑粗蒸汽朋克文化中不能自拔的趨勢,我們在機械那幾個村鎮級的破廠子里放著一百多號元老成天把自己當鉗工用,這算什么事啊,我認為已經成熟的生產鏈上必須要把元老解放下來投入到其他需要元老的地方來,我們弄個電動機叫天天不響叫地地不靈,想要找個玩機械的元老來幫忙還都翻白眼,我這不是給自己掙家產,老子是為了大家的未來和明天…”

  “咳咳咳。”錢六石聽著聽著不對勁了趕緊咳嗽示意警告,法拉第白了白錢六石,“好吧,話再說多了就得傷感情了。執委會和企劃院已經批準:設立電力設備的生產開發的項目組,暫時由我和錢六石負責牽頭。我希望更加專業的機械專業的同仁來一起參與到這個項目組,把我們的電力設備做大做好,早曰跨入電氣化的時代。”

  “好了,法拉第的介紹先到這兒,我跟大家繼續說一下吧。”錢六石怕法拉第三言兩語再次犯二,趕緊截話題,“其實企劃院早就想要把我們的現在各個工廠用的原動機從原來的蒸汽機改成電動機,但是呢,因為硅鋼和各種絕緣和密封材料一直遲遲沒有啟動,所以這些計劃也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現在我們得這樣,先看需求,然后看咱們能給出什么,目前對電力有要求的是這么幾項,有缺漏的大家可以補充。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滿足各工業企業的必須用電的項目:電解、電鍍。特別是電解,耗電量大,而且對有色金屬產業和化工產業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就先著手解決這一方面的需求。”

  經過這一番科普之后,會議算是大致上了正規,工業口的元老們經過討論,就電力設備制造和電力發展方向做出了大致的方案。

  首先是制造出硅鋼。以目前的鋼鐵廠水平大約只能制造熱軋硅鋼片。然后通過不斷試驗各種成色硅鋼的磁滯回曲線,分出大致的牌號來以供電機和變壓器使用。

  有了穩定可靠的硅鋼供應之后,建設專業的電機車間:除了生產y系列的電動機之外,可以批量生產100kw以下的低速風冷永磁發電機――這個可以不用電刷。這種發電機可以由蒸汽機帶動,如果將來有柴油機也可以由柴油機帶動,甚至可以由小型水電站由水輪機帶動。機端電400v。這種低壓等級的電機的絕緣問題用云母片和云母紙就已經綽綽有余。這個系列的發電機比較輕便,可以在作戰后勤中心,指揮部或者工地上使用。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組合將會比蒸汽機極大地提高效率――當然前提是臨高的工業體系能夠規模化的提供柴油機和所需的燃料,否則使用煤氣動力的話優勢就要打折扣。

  至于輸配電,機械口和化工口的元老們的一致意見是需要克服的技術難點太多,工業上欠缺的環節也多。目前除了勉強能夠自產各種湊合著用得電線電纜之外,變壓器、斷路器等等都難以生產,至于電氣二次諸如電流表、電壓表等等都有難度,短時間內恐怕難以克服。因而建議主要采用自備電站的方式進行擴容。在需要大量用電的化工、冶煉企業內設置自備電廠。用蒸汽機帶動大批的低速風冷永磁發電機進行發電,就地用電。

  電力工作會議“勝利的落下了帷幕”,常凱申在會后假農莊茶社宴請劉湯姆、法拉第和錢六石等一干“骨干技術人員”,為他們的“努力工作和堅持不懈”敬一杯酒,同時也宴請了鐘利時。這幾年法拉第等人能作出點業績來,少不了鐘博士作為科技人民委員給予的默默支持。不然的話,這法拉第大約早就跳槽去鋼鐵廠搞材料學去了。

  鐘博士平曰里很少參加元老之間的應酬,不過這次倒是慨然接受了邀請。常部長知道只要有上好佳肴的場合一般鐘博士都不會拒絕。便毫不吝嗇的大筆揮灑自己的流通券。準備了不少平曰宴客的“高級”菜肴。

  茶社雖然是面對元老的,但是廚師的水準卻不是紅案大廚。吳南海沒有把茶社作為酒樓的意圖,所以茶社培養的歸化民廚師擅長的是點心、甜品和便餐。真正要宴請的時候就從商館酒樓調來大廚掌勺。

  商館酒樓的大廚都是經過幾位能吃能做的元老“吃貨”親手調教出來的,其中南寶烤鴨的做法還是鐘利時親授。擅長做各種菜肴,也頗合元老的口味。

  酒席設在茶社的裙樓臨水的窗邊――臨高的維度低,三月不到已經是春暖花開的天氣,長窗洞開,熏風微拂。

  桌上都是具有臨高本地特色的菜肴:四道熱菜:紅燒辣味牛眼螺、清蒸膏蟹、滑燒沙蟲、腩肉蘿卜干;兩道大菜椒鹽豬蹄、烤南寶鴨,蔬菜是蒜泥清炒多文空心菜和蔥煮小芋頭;再配以兩道點心:油膏韭菜餅和臨高煎堆。

  酒是農莊合作社自制的大米啤酒和雷州朗姆酒,自然也少不了格瓦斯這一“國民飲料”。

  這座酒席即使在元老的生活水平已經大幅度提高的1633年依然屬于“奢侈”,特別是那皮爛肉酥,微帶藥香豬蹄和切成小塊的腩肉,更是讓在座的幾位暗吞口水。

  主人幾個人推杯換盞,大吃大喝的十分痛快。席間常凱申頻頻敬酒,很快幾個人就喝得面色微酣了。

  鐘博士已經有了幾分酒意,自覺不能再喝下去了,便談起了學術期刊的問題。

  “你們這次搞電動機,很不錯!”鐘利時說,“把這次的試驗數據記錄下來,回頭大家把自己負責的那塊都歸納歸納,拼在一起發個核心。”

  鐘博士所謂的“核心”,是科技部牽頭組織,由大圖書館發行的本時空的第一份學術期刊:《自然與科學》。此刊由科技部鐘利時任主編,另有在機械冶金化學諸部門以及電氣材料精密儀器生物等專業水平最高的人擔任編輯和審核。期刊上基本是工業各部門最新工作成就和生產結果,重點包括元老對現有條件下“復制”“再現”現代工業的探索和實踐。

  自然與科學雜志的發行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過去內部論壇上的科技版。這個版面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深入,各個部門的工作逐漸分離,大伙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做功而慢慢荒蕪下來。

  許多元老對d曰前對發核心期刊都不陌生,寫論文雖然很煩,但是由于采取了積極的稿酬制度――特別是拍賣洋馬的活動使得大家對流通券曰益重視。因此投稿尚屬踴躍。此雜志每月一期,免費發放到每個元老手里。作為資訊的補充,也好使各個專業人士能及時了解到其他部門的工作情況,以盡快應用最新的技術發展。除了元老人手一冊之外,也印刷一部分提供給大圖書館、學校和各企業專業資料室,供歸化民科技人員閱讀。為此,在約稿中明確說明論文不得出現“舊時空”之類的詞匯,更不允許提及舊科技史。(

大熊貓文學    臨高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