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延亮三亞之行的最后一站是東南亞公司的商站,東南亞公司以三亞為母港的船只很少。冬季更是幾乎沒有業務,所以只有十來名工作人員留守,負責看守貨棧、船只和辦公室。業務活動基本停頓。大部分辦事人員都被臨時調到外地碼頭去了。
這東南亞公司的開支管理倒還算嚴格。許延亮心想。
留守在商站的負責人名叫唐征。他即不是船長,也不是股東,而是貨真價實受元老院委派的“干部”。許延亮知道,在這類公司里任職的歸化民干部不僅僅是“自己人”這么簡單,很有可能也是政保局的隱干。他完全可以信任。
簡單的問了下公司的運營情況之后,他看似隨意的問道:“你老家哪里的?”
“老家是廣東高州府的。”唐征說,“那年下南洋做生意,在瓊州海峽遭了海盜,幸虧被元老院所救。可是虧折了本錢,也沒法做生意了,干脆就留下了。”
“怪不得你到這里來任職,原來也是下南洋的商人出身。”
“首長見笑了,我這種商人,帶得貨不過幾包而已,小得不能再小的買賣。下南洋是本小利大,只要不出事,跑一趟全家能吃上一年的。可要是遇上天災,立刻就是破家。我就是這么留在臨高的。”唐征頗為感慨,他當初隨海家的船只下南洋,沒出瓊州海峽就被海盜打劫,雖說最后獲得營救,撿回一條小命,但是貨物被水浸,受損嚴重。
“原來是這樣。”許延亮點頭,“你去過幾回南洋?都販賣些什么貨物?絲綢?”
“前后五六回吧。絲貨吃本太重,我販賣的都是食物和日用品。那邊什么都缺,一文錢的東西能賣二三十文。”
唐征是個小商人,所以他去的地方并不是許延亮經常聽到的諸如馬尼拉、巴達維亞之類的東南亞的大口岸,而是一些他很陌生的港口。較之于商賈云集的大口岸,較為偏僻的中小口岸的生意更好做,獲利也更高。缺點就是安全些更低。
他是商人出身,很是健談。許延亮原本對海貿所知甚少,基本都是看書看材料得到的訊息,現在聽他敘談實務和例子,生動有趣。不覺談了許久。又談到了目前東南亞公司的運營情況。
許延亮知道東南亞公司的運營類似舊時空的出租車公司。公司并不經管具體的營運,只負責管理、稅收、人事和后勤工作,具體運營都是由船長負責。而這船長,要么是受股東的雇傭,要么本人就是股東。
他問了問東南亞公司船只的運營情況和運營成本是怎么合算的。唐征說現在東南亞公司采用的航線許可證制度。公司下屬的船只,如果是經營貿易,不是充當承運商的話,需要向公司申請許可證。
“就是過去的令旗吧?”
“對,也有這么叫得說起來這也的確是一面旗。”唐征說這種許可證有包年和航次兩種計算方法。包年的貴,但是不限航次,適合常年跑的航線單獨買航次便宜,適合不太常跑的航線。
“我記得下南洋的商船大多一年只能跑一個來回,還能跑好幾次的?”
“那是老皇歷了。”唐征說,“如今有專門導航圖,船長只要按照導航圖跑,每個季節根據風向和海流跑不同的航線就行,不用在碼頭上等上半年,季風起了再啟航。再說這帆裝也有改進,逆風也能航行,只是速度慢些罷了。現在的問題是能勝任的導航員不夠多,大多數船長都學不來新的導航技術”
原來是這樣,許延亮心想,元老院帶來的新技術給傳統的航海貿易很大的促進,他久在辦公室中,對這些進步是一點概念也沒有還混在大航海俱樂部里 想到這里,不由地臉上微微發燒。又問:
“那這旗的價格呢?包年的話。”
“原來是往南洋的大船兩千兩銀子,中船一千,小船五百。改了銀幣之后就按圓算了。”
“那這筆錢不少啊!”許延亮有些吃驚。按照汪友提供的數據,目前在跑南洋航線的貿易商船有四十三艘。就算全部按照中位數計算,光“許可證費”每年的收入就是四萬三千元。實際上跑南洋貿易的極少小船,多是大型船。僅此一項東南亞公司就能坐收差不多六七萬元。
這么多錢,凈利潤只報二萬七,給給股東分紅一萬多。這企劃院真是相當可以。
“筆錢不歸公司。”唐征見他驚訝,便解釋說,航運許可證的收益是要上繳給財稅部門的,“我們公司可以提取其中的兩成。”
“原來是這樣。”許延亮想這還差不多!不然心也太黑了!他問道:“那還有其他收入呢?”
“那就多了,就都是零零碎碎的。”唐征如數家珍,除了各種零碎費用之外,另一筆重要收入是船長當承運商的要繳納航運營運證的費用。這個就便宜多了,按年計算。其中還包含了代收的“車船稅”。一年大約也要收好幾萬元。公司在其中的提成為50。
許延亮在心里加加減減,知道這東南亞公司報表上的純利算是正常的,沒打多少埋伏。他不覺心里有些失望他原本還打算和財稅部門打打擂臺,看看能不能多提留些錢下來。現在看來是沒這個可能了。
“收入就這些了,有什么渠道能再挖潛嗎?”許延亮問道。
唐征笑道:“首長,要說挖潛,那還是挖得出的。那些船主,跑一趟南洋的買賣哪趟不是掙上幾千幾萬。真要想多搞些錢,弄些別出心裁的收費項目就是了。不過從前司部長說了,說公司本來就是懷柔遠人用的。經營上只要不虧錢就行了。別摳摳索索的搞得什么都要錢他們掙得多,讓財稅局去找他們征所得稅去。”
“司部長說得對。”許延亮哭笑不得。心想你這話倒是輕松!的確,財稅局有十萬種法子來“調節收入”,他也毫不懷疑元老院從這些人身上每年都能獲得很大的一筆稅收。問題是這些錢到不了東南亞公司的口袋里。
不過這也提醒了他,目前元老院的南洋航線上可挖的潛力不多了。僅僅指望傳統的中國南洋貿易想讓新成立的南洋公司發財是很難的,得另辟蹊徑。不僅僅是航線,還有商品。
他想到了骨瓷,這東西自打研發出來就有人提議用來出口。但是福建等地的出口窯場有充足的貨源,不論是外貿公司還是后來成立的招商局,都對這一新產品缺少足夠的興趣。畢竟骨瓷的生產成本要高得多,產量也不夠高。除了少量作為高檔瓷出口之外,并沒有占太大的出口份額。
不過最近齊工程師搞了骨瓷的新工藝,應該能大幅度的提高產量和降低成本。南洋公司倒可以把這個產品作為未來的主推產品來做。
他想到的另外一個商品是“冰塊”。這個生意不算別出心裁,而是舊時空的老生意。十九世紀,歐美來東亞貿易的商船由于沒什么可運的貨物,經常塞滿木屑保溫,把歐美的冰塊運到印度、東亞、東南亞地區銷售,獲益頗豐。
一八三三年五月,美國商人圖德派出“托斯卡尼”號載冰一百八十噸從波士頓出發,直駛加爾各答,一路兩過赤道,所載的冰要四個月不融化才行。托斯卡尼號果然到達了目的地,那里的人看天然冰又稀罕,又是美食,因而這第一船冰大獲利市,亦使圖德的聲名鵲起,而波士頓與遠東之間的運冰事業也很快發展起來。圖德根據在加勒比海地區獲得的經驗,在加爾各答興建了一家冰棧,并慫恿當地的英印混血人士購買家用冰箱、冷飲器之類的東西他拿出船上冷藏得法的蘋果、黃油、奶酪來分饗眾人,以圖影響他們的飲食習慣。
不久,波士頓的冰便無遠弗屆,無往不利了,一八四六這年,波士頓外運的冰是六萬五千噸十年后總額竟不止翻了一番,出動四百船次,遍銷美國、加勒比海地區、南美洲以及東方的印度、中國、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等五十余處。冰成了重要商品,也是新英格蘭在世界市場上的大宗貨物。
中國當時的對外港口廣州也是歐美冰塊的重要銷售地。現在廣東那邊的生意是輪不到南洋公司做了,但是印度和東南亞這些地方,冰塊生意還完全是空白。
想到這里他忽然象發現了新大陸,問道:“這里有冷庫嗎?”
“有啊。有幾座。”唐征一愣,想首長問冷庫干嘛,這是漁業合作社和食品加工廠才用得到的,他們只有夏天為了降溫才買一些冰,“首長要冰塊我這就派人去買”
“不必了,你只要派個人去各個冰庫問一下他們的最大產量是多少,本地的需求又是多少。”
精彩東方文學提供等作品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