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說,澳洲人要招安我和馮兄弟?”孫大彪瞇起了眼睛,說道。
他的一只眼睛已經瞎了――那是二十多年前在行劫私鹽販子的時候,被對方一箭射瞎的,當時箭頭再深入幾分便沒命了。為了壟斷鹽路多年的拼斗給他臉上留下了無數傷痕,顯得他的面孔異常的猙獰。
“正是。”張天波點點頭。心里有些緊張。不知道這把兄心里是怎么想的。他趕緊又道:“我也是替人傳話,主意還是得大哥您自己拿。”
孫大彪摸了摸下巴,頗有些躊躇。自古殺人放火求招安,是綠林兄弟的最好出路。不過,他對澳洲人頗有忌憚,為什么呢?因為他手下有不少兄弟都是從南邊各縣逃過來投奔他的,說起澳洲人自打占了省城,一路過來,各處對各路兄弟都是“痛剿”,逮住就殺,幾十個上百個的沿著道路都給吊樹上。從來也沒聽說哪路好漢得了招安的――劉老香大約算一個,不過他是海主,和他們這些“綠林”不算一個山頭。
現在這位王太爺上任伊始,忽然想起要招安了?這由不得他疑惑。
從心里說,他很需要這次招安――眼下的時局實在不好。
孫大彪和馮海蛟不同,他雖然在綠林里有字號,在陽山縣卻一直算是“良民”,并非正式落草的土匪。平日里也不大干行劫商旅的勾當――除非他們不開眼:往黎區販賣私鹽或者不肯繳過路錢。
然而他卻是大崀圩說一不二的土皇帝。只要他在本地只要他想管的事情,絕對沒有管不了的。在大崀圩,說話更是比縣令還有用。
不過這次瑤人造亂,他卻是吃了一個莫大的虧。上千的瑤民圍攻大崀圩,雖說早有準備,幾百個手下卻是不堪一擊,沒幾個回合便一哄而散,他靠著幾個過命的兄弟死保,才算逃出生天。雖說他見機的早,將家眷和浮財都送到了縣城里,但是大崀圩里的店鋪住宅卻被瑤民洗劫一空,不但貨物細軟被損失殆盡,對他壟斷鹽路,囤積居奇含恨多年的永化鄉瑤民一把火把他的店鋪宅子燒了個精光。連帶著把大崀圩的半條街都給燒了。
如今他雖回到了大崀圩,卻已是元氣大傷。不僅是他自己的損失,整個大崀圩上的買賣人家因為這次浩劫大多破家,只有少數店鋪勉強恢復營業。這大崀圩原本是他的財源,現在卻再也榨不出半點油水。
他沒了鹽貨,沒了店鋪住宅,總算手中還有過去存下的幾千兩銀子,還有這些年來留下的“威名”。不過,自打瑤民洗劫大崀圩,弄得他狼狽而逃之后,這威名便大不如前了。
若是招安,自己便可以批上官家的虎皮,許多事情做起了也更有底氣了。
想到這里,他不由的心動了。便問起了“王太爺出得價錢”。
“CTM!”聽了王初一提得條件,孫大彪不由得破口大罵,“NND,這是什么條件?封老子當個保長?還要手下兄弟都散了――散了給他送人頭報功不成?這王太爺是什么鳥官,還懂不懂規矩?!”
張天波勸道:“大哥!這又不是一錘子的事,許他開價,還不許你還價?王太爺既是漫天開價,咱們兄弟也給他來個就地還錢便是。
“要不是老子眼下修房子顧不上,非給這個王太爺點顏色看看。”孫大彪罵罵咧咧,其實心里有些發虛。他現在實力空虛,手里能用的兄弟不過三四十人,加上散居四鄉的居家土匪,充其量也就能拉出百十號人來。別說給澳洲人顏色看,就是永化的瑤民再來給他折騰一下都吃不住了。
“你去告訴這王太爺,要我投降澳洲人也行。我要個名頭――能帶兵的那種,手下兄弟入伍吃糧。軍餉由縣里供。這大崀圩由我說了算。”他說著眼珠一轉,拍了拍胸脯,“”
張天波也知道這把兄如今實力不濟,他有心想再勸一勸,讓他接受王初一的條件,但是轉念想起李雙快的話,不由的又慎重起來。自己和孫、馮二人是多少年的把兄弟,向來連聲共氣。萬一這王太爺存了壞水,以招安為名誘殺兩位把兄弟,一損俱損,自己也決逃不過去。沉吟片刻說道:
“孫大哥,這事我看不用急與一時。是不是再找馮兄弟商議一下?”
孫大彪眼珠一轉,想到這次招安,馮海蛟也是有份的。他在青蓮圩,因為地形好,沒吃多大虧,手里頗有實力,若是能連起來和澳洲人講數,還可以借他的勢。
可是他明面上不愿意這么說,怕被張天波小瞧了,更怕被馮海蛟探明了虛實,給他來個黑吃黑。當下咋咋呼呼道:“找他作甚?他個吃水上飯的,澳洲人的炮船滿江跑,早就縮起來不敢作生意了。我看王太爺也瞧不上他!去找他反是個拖累!”
張天波勸道:“咱們三個是拜了把子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這招安的事情不拉上他豈不是說你老人家不講義氣!再說王太爺也說:馮兄弟愿意招安的,他也是歡迎的。”
“既然你這么說,那就這么辦吧!”孫大彪“無可奈何”的說道,他轉身叫來一個小嘍啰,“拿我的帖子,去青蓮圩,請馮三爺過來議事!”
馮海蛟這些日子過得亦不太平。青蓮圩地處連江江畔,三面環水,易守難攻,瑤民的造亂沒有波及到他的老巢。但是戰亂一起,連江上商旅斷跡,他的攔江收取“報水”的“買賣”也做不成了。若說出去行劫,戰事一起商旅斷絕,江上跑的只有澳洲人的船隊――倒是大大的肥羊,可惜他們的炮船也常常在江面上橫沖直撞,在白白損失了四條快艇之后,馮海蛟終于明白去招惹澳洲人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坐困水寨,毫無收入,各種支出卻一點不能少。光寨子里一百多兄弟的吃喝就不是一筆小的數字。
就在馮海蛟長吁短嘆,不知前途如何的時候,卻來了幾個客人。
馮海蛟覺得稀罕:平日里江湖好漢來投奔或者過路的時候拜個碼頭是常事,然而此時正是這兵荒馬亂的時節,誰會特意到陽山來!
請進來一瞧,卻有一個是他的舊相識:乃是在會寧縣的同行,名叫解問東,原是圍虎山的二當家。他帶來的幾個人卻不是江湖人士。
一番引薦見禮,馮海蛟才知道:和解問東一起來的是會寧一家豪強楊家的師爺畢軒盛和詹喆堃。
他和楊景輝家素無來往,突然找解問東引薦來見,令他頗感意外。
問起來意,畢軒盛也不隱瞞,當即將自家老爺已經接了熊督文誥,起來“反髡扶明”,和髡賊在會寧已經見過幾仗。
“…這位詹喆堃詹老爺其實并非敝東的師爺,而是從熊督那里來得。”畢軒盛壓低了聲音,故作神秘道。
“敝人確系自熊督幕中來,”詹喆堃面白無須,看起來是個很清秀的中年文士,“此次前來,是特意拜會好漢,請好漢一起共赴國難,衛道除魔。”
說著他從貼身衣物里拿出一道文書,馮海蛟接過一看,卻是一道告身,上面蓋了兩廣總督的大印,上面填有詹喆堃的名字――是個“贊畫”,后面還有曉諭兩廣官吏軍民人等,予其一切方便。
馮海蛟別看自稱好漢,“不怕官”,其實對當官的還是仰慕的。他過去見識過得最大的官兒也不過是個七品縣令,現在卻忽然出現了個總督身邊的“贊畫”,腦袋頓時就暈乎乎的,忙站起身來又要見禮。
“馮英雄不必多禮,”詹喆堃道,“學生此次冒險前來,只是送一場大富貴給英雄。”
“是,是,請老爺示下。”
詹喆堃表示說,眼下髡賊禍亂廣東,民不聊生,但是熊督已在廣西調集大軍,朝廷不日也要調派援兵。用不了幾個月,官兵就要反攻廣東。眼下熊督正在招募廣東各路好漢起兵“反髡扶明”,一起共保大明江山,待到熊督收復廣州,朝廷論功行賞,大家都得個官兒做,個個封妻蔭子。
大餅畫得十分圓滿,一時間也說得馮海蛟熱血沸騰,然而詹喆堃的話音一落,一腔熱血便冷了大半――眼下連飯都沒得吃了,還說什么“舉義兵”,光是維持這一百多號嘍啰吃飯不造反,如今就快要讓他貼老本了。
“熊督的美意,小的心領了。”馮海蛟苦笑道,“只是眼下我坐困水寨,無糧無餉,便是有心要扶助大明,也沒這個本事…”
“糧餉算什么,”詹喆堃道,“這陽山縣是大明王土,百姓都是大明的百姓,繳糧納餉原是本份。只要你愿意舉義旗,熊督可任命你為陽山左翼把總,這可是正兒八經的朝廷武官!”說著他從隨身包袱里取出一張空白告身,“只要英雄點頭,立刻填上名字,你就是朝廷武官了,熊督準你在陽山縣內便宜行事!”